当前位置: 益阳新闻网 文化 益阳茶故事 正文

胡华松的戏剧人生

2022-05-28 10:46:42 益阳日报 夏训武

胡华松遗存的传统剧目油印本。

 

夏训武

戏如人生,人生如戏。

借用这句话概括湖南花鼓戏艺人胡华松坎坷的艺术人生,应该是再合适不过的。

胡华松何许人也?喜欢湖南花鼓戏的戏迷,或许你无缘看过他的现场表演,但一定从影碟、录音里欣赏过他的经典剧目《山伯访友》《蔡坤山耕田》《盘夫索夫》《屠夫状元》……不信,你打开手机,百度搜索“胡华松”关键词,会发现满屏尽是胡华松的花鼓戏。一开锣,那种欢快的花鼓风,一定会勾起一代人对花鼓戏的美好回忆。

胡华松先生那独特的嗓音,如行云流水。他运用“金线吊葫芦”的真假嗓结合唱法,还有西湖调、比古调……其吐词清晰,纵情奔放,如辽阔的八百里洞庭湖渔歌互答,春潮拍岸。庄重与诙谐,皆层次分明。

至今,湖南花鼓戏业界,提及胡华松的唱腔,无不佩服其极高的辨识度和扎实的唱功。

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湖南音像出版社为其录制的经典剧目、传统唱段磁带,曾创下上百万盒的销售神话。

如此,当年与何冬保齐名,称霸湖南花鼓戏舞台多年的胡华松,直唱得长沙大剧院里一票难求,直唱得北京城里一代伟人哈哈连滚,更唱得抗美援朝的志愿兵热血沸腾……

谈及胡华松的戏曲人生,还得从他那个有“花鼓戏戏窝子”之称的出生地说起。

胡华松1925年出生于南县三仙湖镇三仙湖村(原陈子湖村)鱼尾州。9岁时学打(唱)地花鼓,11岁开始师从当地花鼓戏艺人吴仲秋。13岁时再拜蔡教章为师,主攻小生。15岁时,即随草台班子唱遍南县、华容、安乡等地,并远闯湖北公安、石首,小有名气,少年得志。

1947年3月,23岁的胡华松已不满足于沿洞庭湖一带卖艺谋生。于是,应华容名角何冬保之邀,随西湖路(班)的13个艺人唱进长沙,并以独特的唱功、俊美的扮相,加上稳健的台风,逐渐在长沙站稳脚跟,为长沙戏迷所追捧。他所扮演的梁山伯(小生)、秦雪梅(旦角)、湖北大嫂(旦角)等,均收获了一大批戏迷。他先后成功地塑造了梁山伯、王金龙、王魁、许仙等艺术形象,日渐深入人心,经久不衰,“圈粉”无数。

1961年,刘少奇回故乡宁乡省亲,身为长沙市花鼓剧团团长的胡华松主演的《山伯访友》,搭档另一名角谢英莲,将梁祝同窗友情爱情,生离死别演绎得淋漓尽致,得到了伟人的高度认可。

不料,风华正茂的胡华松,在1969年以莫须有的罪名,被扣上“右派”的帽子,革职关进牛棚。所幸,原陈子湖大队土改干部、也是胡华松的结拜兄弟孙春生获此消息后,相约昔日同村好友,摇船荡桨闯洞庭,过湘江,冒着生命危险和政治风险,硬是将胡华松一家三口,从长沙接回老家,一住近十年。

在南县老家,当年的传统戏曲均为毒草,被热捧的是革命样板戏。于是,胡华松主动出山,带徒弟,传功夫,将《沙家浜》唱到了全县调演第一名。今年65岁的大通湖区原供销公司退休职工李罗清,当年是三仙湖镇陈子湖村一名中学生,十几岁时,还跟着胡华松学过样板戏。

1981年,胡华松落实政策,随即应召回省城,并担任长沙市花鼓戏剧团副团长,后为团长。虽当年已身患重疾,但面临青黄不接的花鼓戏艺术,他一边抢救整理传统剧本,一边收徒传艺,毫不保留。

前不久,去大通湖区采访,有幸遇到了胡华松的侄儿、现在大通湖农业银行工作的胡武军。谈及叔父,他倍感亲切。他说,叔父生前待他如亲生儿子。胡武军也曾客居叔父家中数月,每天看到的是叔父忙碌的身影,或在外演出彩排,或在家伏案整理修改剧本。他收藏了叔父胡华松1980年亲自刻印的《屠夫状元》《春草闯堂》两本油印剧本,封面上还有胡华松的亲笔签名。至于当年叔父送给他的数件音像件,早已遗失,甚为遗憾。

胡华松56岁时,即1981年底,当年的三仙湖公社大礼堂落成,也算是当年三仙湖街上有记忆的大事件,而且有幸邀请了胡华松回乡开台献艺。据说他和他带来的长沙市花鼓戏班子,一天三场,连唱了半个月,一票难求,人山人海,当年的小街上少警力,只有由公社武装部组织的武装民兵维持秩序。还有热情的乡亲们,意犹未尽,一再挽留胡华松,不让他回长沙。那半个月,三仙湖街上像过年过节一样热闹。

那一次演出,也成永诀。之后,胡华松再也没有回过他最爱恋的老家。

1984年,胡华松病故长沙,享年59岁。一代花鼓戏艺术家永久谢幕。

从此湖南花鼓戏舞台上,再也不见胡华松。但他独有的“金丝吊葫芦”唱法,和回味无穷的西湖调、比古调等唱腔,却通过现代数字科技,永久流芳,供后人仰慕遵从!

责任编辑:龚剑雄

返回首页
相关新闻
返回顶部